找到相关内容2146篇,用时4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》中的禅学思想

    的同时就能领悟过去所执的迷妄,或者说看见迷妄的全体实相,通过此一的变化,妄破而真显,不是妄之外别有真,妄之全体即是真。所以,悟后,仍“所得”。主观能动性仍然必须发挥其全面作用,不过这是更高层次的...具体贯彻到行动中的表现方式,就是依照此心的本来面目而呈现作用,不行险曲、人为造作,若能如此,则不必执于坐禅,而能“于一切法勿有执著。”在下面,他进一步指出:“我此法门,从上以来,先立为宗,无相为体...

    伍先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21565734.html
  • “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”──与传道法师对话录之二

    会心一笑、似有所悟。然,如今重读经文,总觉还有参不透之处。如该经所说之“自性”应作何解?“自性”与“为宗”的关系又如何?而〈无相颂〉之“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”又该怎样诠释?  《六祖坛经.行由品》...能起还灭解脱法,体证真如、善巧化众而无碍!故说:‘自性本自清净,本不生灭,本自具足,本无动摇,(遇缘)能生万法’。这是从修行甚深观慧而来的。”  该经〈定慧品〉云:“我此法门,从上以来,先立为宗,...

    邱敏捷 整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65468448.html
  • 空明澄彻——《坛经》的“一之谛”的解读

    首先,在区分心性的基础上,六祖强调收心归性。其次,六祖将清静的本性界定为佛性,由此见性就可成佛。最后,通过“”法门,本真的性蜕化为当下一的清静,于当下一的清静明觉中,即可获得解脱。  关键词:收心归性;自性即佛;;一  中图分类号:B946.5 文献标识码:A 文章编号:1000-6176(2008)01-0020-05  佛教起源于印度,发展、兴盛于中华大地,而最为中国化的佛教...

    马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13163183.html
  • 说“和光接物”

    这些,不是《坛经》的宗旨所在,不是《坛经》的中心之旨。六祖惠能所要说的,是在生活中修行,在修行中生活,是无我无人,是和光接物。  也许,换一种表达方式,更容易理解。和光接物,其实就是“为宗,无相为体,住为本”。  “于诸境上,心不染,曰。”  ,不是没有。没有,停止一切思维活动,如同枯树一棵,死水一潭,其实就是死亡。,是没有邪念,没有邪见邪思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里所说的邪思与邪念...

    释来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2439830.html
  • 诸家大手印比较(九)

    鉴慧、及定慧分别,以辨别之;一为从乐明,以辨别之。   第一节 湛定、鉴慧、及定慧分别之觉受   第一目 湛定   湛定分为外湛定及内湛定者二:   外湛定有六:即五烦恼及与总集共成...   湛定、鉴慧分别觉受有六:即如宝至金洲、如盐投水中、如铁匠所煆洞赤铁圆、如金与黄色、如钿与碧色、如螺与白色等,然此定慧分别总行相者,定之与慧互圆融也。[3]   第二节 乐明之觉受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020985445.html
  • 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

    法门体,所谓心性不生不灭,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。若离心,则一切境界之相。是故 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,离名字相,离心缘相,毕竟平等,有变易,不可破坏,唯是一心,故名真如……心生灭者,依如来藏故...就是因为看不到这点,只知道那个无可奈何的生灭,而把真如推给了佛菩萨。《起信论》为了使众生从生灭的状态中回归于真如,从“不觉”回归于“觉”,又提出了一套简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方法,这就是“”。  是故...

    冯学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10639361.html
  • 慧能禅学思想研究

    rdquo;可修。慧能把迷悟归之于当下的一之心,融修于悟中,所谓顿悟顿修、顿修顿悟,其实正是修而修,以下修为修的,这是慧能顿悟说的又一特点。正因为如此,所以,慧能又多次强调了法顿渐,顿渐在机,即认为...的变革。   四、为宗   慧能反对于外著境,心有所染,认为凡夫所以不能成佛,就是因为心有执著,而不能自见本性。要由凡转圣,首先要破除妄执,无心于物,无意于事,一切修行,自在无为。据此他提出&...

    温金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00764978.html
  • 禅宗《坛经》心理学思想研究

    人世间种种享受而出家修行,其初衷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过一种清净而烦恼的生活。那么,“自性”到底该作何理解呢?在可观察的意义上讲,“自性”乃是经过训练而可以达到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,即“”的状态。  慧能说:“我此法门,从上已来,顿渐皆立为宗。”(21)他们是以为宗旨的。那么什么是“”呢?“念者,于而不;……于一切境上不染,名为;于自上离境,不于法上生念,……迷人于境上有...

    陈金宽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63748851.html
  • 禅宗作为超功利性的审美人生哲学

    超越是非的思想。禅宗提出题了“即心即佛”的佛性观,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,不离世间自性自度的解脱论。禅宗以即心即佛为哲学基础,以“为宗、无相为体、住为本&rdquo...自性本来清净,便能达到心灵自由,立地成佛。   为宗—禅宗超功利的审美胸襟   既然世界乃心所幻现,世界的异化乃心为妄念所障,执假为真的产物,所以人生真正解脱,在于自悟人之本心原是...

    黄总舜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03257903.html
  • 清净佛性与本采无一物——惠能“得法偈”一辩

    必须融入这条“道”中。因为佛性本于当下之心中,所以你不能外化出来,再用心去寻找一条通往佛性的路,而毋宁这“心”本身就是这道路,正所谓“直心是道场”。而这条道就是慧能在《坛经)中多次提到的“”。 “念着,于而不。” “于一切境上不起染,名为,于自上离境,不于法上生念。” “念法者,见一切法,不着一切法,遍一切处,不着一切处,常净自性。” “”即为意识活动。...

    吴 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3367332.html